close


**文章為網路郵件分享,所有權屬於原創作者,若有侵權,立刻刪除**


文章中的圖是 :  鐵釘蘭綻放的如此優雅 (連結可以賞花) 




 


二百五的由來 
 


 為什麼會用「二百五」來嘲笑他人?
 
 日常生活中,人們常把說話不正經、


辦事不認真、處事隨便、好出洋相的人叫做「二百五」。
 
 但這個稱呼從何而來,卻有多種說法。
 




 


說法一:源於戰國故事。
 
 戰國時有一說客,名叫蘇秦,身佩六國相印,一時很是威風,
 
 但也結下了很多仇人,後來終於在齊國被殺。
 
 齊王很惱怒,要為蘇秦報仇,可一時拿不到兇手,於是,
 
 他想了一條計策,讓人把蘇秦的頭從屍體上割下來,
 
 懸掛在城門上,旁邊貼著一道榜文說:

「蘇秦是個內奸,殺了他黃金千兩,望來領賞。」




 
 榜文一貼出,就有4個人聲稱是自己殺了蘇秦。
 
 齊王說:「這可不許冒充呀!」
 
 4個人又都咬定說是自己幹的。
 
 齊王說:「1000兩黃金,你們4個人各分得多少?」
 
 4人齊聲回答:「一人二百五。」
 
 齊王拍案大怒道:「來人,把這4個『二百五』推出去斬了!」

「二百五」一詞就這樣流傳下來。



說法二:源於民間傳說。
 
 從前有一個秀才,為了考取功名廢寢忘食、發奮苦讀,

可是終其一生都不曾中舉,連兒子都沒有生。
 
 到了晚年,老秀才終於心灰意冷淡泊名利了,反而喜得貴子,添得雙丁。


 




 
 秀才回想一生成敗,不由得感慨萬千,於是給兩個兒子起名:
 
 一個叫做成事,一個叫做敗事。
 
 從此秀才在家閉門課子,日子過得其樂融融。
 
 一天,秀才吩咐妻子道:「我要去集市上逛逛,你在家督促二子寫字,
 
 大兒子寫三百,小兒子寫二百。」
 
 秀才趕集回來之後詢問二子在家用功如何,老妻回答道:
 
 「寫是寫了,不過成事不足,敗事有餘,兩個都是二百五!」




 說法三:來自唐朝官職。
 
 唐朝的長安「市長」京兆尹權勢很大,出巡時有龐大的儀仗隊伍。
 
 在最前開路的小吏原為一名,官名叫喝道伍佰,

他手裡拿著一根長竿趕開路人。
 
 後來,喝道伍佰增為兩名,但長安群眾並沒有以兩個伍佰稱他們,
 
 反而將他們共稱為伍佰,於是單個伍佰就被戲稱為二百五,
 
 又因為他們每人手中持一長竿,所以又稱他們為二竿子。
 
 今天,二百五與二竿子都是莽撞、無禮、粗魯之人的代名詞。




 


原來常罵人的二百五還真是有許多的典故哩!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阿里山小姑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0) 人氣()